杨敬科

详细内容


个人简历
      杨敬科,男,大专学历。河北省书协会员,河北省直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。作品被广东观音山等地收藏,曾多次在《燕赵老年报》、《河北当代书画》等杂志上刊登,获河北省首届微信大赛一等奖,“河北省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”辅导老师。通过了中书协河北省考级中心专业级和注册教师考试,并获得证书。现担任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书法专业教师,河北省考级中心副秘书长一职。

      笔耕路上痴黄牛

      小学的时候,因学习成绩优异,常常代表我们村,去参加公社举办的考试比赛。可每次在得到嘉奖的同时,也会受到校长的严厉批评,而且是在校会上点名------字写得很差。他的话铭刻在心,一直到现在。
 
      上中学了,渐渐地对写字产生了兴趣。那是的同学们都认为能写一手连笔字就算是好字。我们班创办了《红帆船》杂刊,经常用油印纸帮同学们抄写刊印。由于不懂得临帖,字写得长枪大戟,短胳膊粗腿,自认为是一种美。
 
      毕业了,时间富裕了,才拿起毛笔,在铺满灰尘的阳台上蘸水书写。渐渐地深入古帖,方知书法的博大精深,愈学愈恐,牛犊那种浑不怕的精神悄悄地泯灭了。
 
      临帖,成了自己的日课。工作之余,总会提笔静静书写几个小时。时间一长,它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,比之饭食,缺之如日少一餐。
 
      学书上,主张以古人的发帖为圭臬,正如子昂所云“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,悉知其用笔之意,乃为有益。”只有扎实的临摹基础,才能做到挥运自如,心手双畅。又应以欧阳文忠的“学书为乐”为楷则。“------得静中之乐,------不必取悦当时之人,垂名于后世,要于自适而已”。闲暇的时候,煮一杯淡淡的香茗,趁着窗明几净,或是蜂飞蝶舞,或是虫鸣夜幽,取古人扎牍于眼前,默默相视,灵犀相通,随先贤的心境起伏上下,或悲或喜,或静或动,与他们对话聆听衷肠。何所顾字的媚丑,章法的错落。
 
      也不反对黄山谷主张的“入古出新”。他是大家,自愧不如。没入得古,哪来的出新。有人着急:如何从古人那里走出来。大可不必,别人对你如是说,是在恭维。回过头来,检查一下自己的所做,哪一张正真的取得了古法。创新,人人皆能。哪怕是三岁的孩童,如能提笔写字,他就是创新。无论你临摹古人的法帖多么像,也只能形似而已。每个人写的字都不一样,正如“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”。不然,就没有“签字生效”的笔迹学了。
 
      书法当以使用为前提,如果脱离了这块滋生她的土壤,也就成了空中楼阁,镜中花,水中月。试想在写古人的诗或词时,完全不考虑作者的心情,诗词的意境,而一味的按照视觉得冲击力去写,讲究线条的质感,整篇的考究,称其佳作,实难服众。《祭侄文稿》用钟可大的字体来写,柳永的词用王铎、傅山的笔意发挥,后果如何,不言而喻。
 
      汉字是有灵性的,一个个赤身裸体的仙童。如果你心灵手巧,精心修饰,他就会干净利索,勃勃生机。而你如果心懒手拙,不修边幅,他就会衣体错位,鸠形鹄面。  在笔耕的路上,我愿像一头揽辔带笼的痴黄牛,沿着前人的辙痕徐徐而行。抛下时风,甘做“守财奴”。把古人精髓的东西继承下来,自己受用,或传之子嗣、学徒,只有这样 ,才能走的越深更远。

 
友情链接
 炎黄书画网  中国书法家协会 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 人民网文化频道  北京书法考级中心
 湖北书法考级中心  中国书法家网  中国书法家论坛  雅昌艺术网  秦皇岛新世纪书法学校
河北太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:冀ICP备19026489号-1
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客户服务热线:18632198811
Copyright 1996-2025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石公备 13010602000124